手机版 | 登陆 | 注册 | 留言 | 设首页 | 加收藏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保钓先烈 > 文章 当前位置: 保钓先烈 > 文章

林孝信 曾为保钓放弃博士

时间:2020-09-24    点击: 次    来源:网络   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

来源:澎湃


    据台湾媒体中时电子报报道,台湾《科学月刊》创办人、1970年代海外保钓运动参与者林孝信,12月20日上午11时12分于成大医院安详离世,妻子、长女与多位挚友陪伴在侧,享年71岁。

  临终前,林孝信通过视频与远在美国的小女儿告别。

  中时电子报披露,林孝信1944年出生于台湾宜兰,大学时代就投入台湾的科普教育工作。1970年,林孝信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,联合在美国各地的台湾留学生成立《科学月刊》,希望能将科学知识向民众普及。

  1971年爆发钓鱼岛事件后海内外华人发起保钓运动。《科学月刊》建立的留学生网络成为海外保钓运动的主要推动网络。

  林孝信因参与保钓运动而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,长年无法返台,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得以回台定居,此后常住台南。

  近年来,林孝信继续参加保钓活动,并亲自担任人人保钓大联盟召集人。


“老保钓”林孝信:全世界都知钓鱼岛属中国

来源:东南网作者:林靖东

2012-09-21 12:11

在台湾新闻界,“中视”董事长林圣芬被称“圣老”,是人人敬重的老前辈。但鲜有人知道,他的哥哥林孝信,是1971年美国保钓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。41年来,林孝信曾背井离乡,一度因为台湾当局的政治迫害而沦为“黑人”,在美艰辛度日,其间甚至不敢与家人联系,成为流落在外的“孤儿”。

时隔40多年,今年9月23日,作为“台湾人人保钓联盟”总召集人的林孝信,将发动民众走上街头,进行全台性的保钓大游行。昨日,导报记者专访了林孝信,这就让我们倾听他内心的声音。

命运的转变,始于钓鱼岛

从一个正版“乖乖牌”留学生,变成一个走上街头的愤怒青年,是林孝信人生的转折点。1967年,林孝信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留学,一年后他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,获得全额奖学金,很快过上了“有钱有闲”的好日子。随后,他创办了一本 《科学月刊》,用这本杂志传播科学进步思想,建立北美台湾留学生人脉网络。

1970年初,美日酝酿把钓鱼岛交给日本管理,一些长期在钓鱼岛捕鱼的台湾渔民开始被日舰驱赶,钓鱼岛事件白热化。消息传到美国,留学生集结起来,他们找到林孝信,请他用 《科学月刊》帮助集结游行队伍。1970年12月的《科学月刊工作通报》变成了 《钓鱼台事件专号》,寄给了300多个《科学月刊》联络员,他们分布在美国50多所大学,通过他们能联系到上千名台湾在美留学生。

后来《钓鱼台事件专号》又连续出了两期,反响热烈,台湾留美学生们很快在很多学校成立了保钓分会,酝酿在全美举行保钓大游行。在林孝信的印象中,各个保钓分会的负责人有一半以上都是《科学月刊》的人。

林孝信这个书生,被历史牵引着,走上了保钓之路。

首次游行没经验,状况百出

1971年1月,这些年轻的保钓领袖,坐在一起开会酝酿第一次保钓游行。在林孝信的回忆中,这个片段有些沉闷。

因为他们都经历过台湾“戒严”阶段,大家有些犹豫,到底敢不敢游行?要不要走上街头?东部的留学生已经示威游行了,我们芝加哥的是不是也要出动?所有人都默不做声思考,空气凝结了。这时,有一个叫范强的同学,可能受不了这种无形的压力,跳起来:“好好,这次由我来,下次你们可能就要换别人了。”于是,大家决定就由范强去申请登记。

游行时间定在1月30日。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,事先没做好统筹规划,所以状况百出。那年芝加哥的冬天特别冷,当天气温达到-25℃。游行队伍在街头前进了三个小时,所有留学生在寒风中坚持着,还有些大学教授开车跟在旁边。

队伍中有个叫陈明义(音)的留学生,还带着6岁的女儿珊珊一起出来游行。可是,寒风把小女孩冻坏了,不省人事。这时,开车的教授中有后来担任台湾“中研院院长”的李远哲,他挺身而出,把珊珊送到附近医院急救。

由于游行队伍事前没有规划路线,也没有带抗议书,所以700多人的队伍来到日本领事馆门前,除了喊口号,也不知道要做什么。队伍中有个一路跟随的日本人,很热心地站出来,指出附近还有个日本的官方机构,把大家又带到那边去抗议。

回忆起这次游行,林孝信的脸上绽放出笑容,依稀可见当年的热血。

遭受政治迫害,有家不能回

为了保钓,林孝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1971年底,台湾当局要求“保钓减温”,这些保钓领袖都上了“黑名单”。游行过后大约一周,林孝信突然接到同学的警告电话:“不要回家。”原来,范强住的地方,有美国的情治人员去调查。

当时,范强和另外三个台湾留美学生同住在一间公寓。那天其中一位胡姓同学回家,看到有陌生人对着信箱东张西望,那人还问胡同学:“这里住着詹姆·扬吗?”“我们这里只有琼·杨。”于是,陌生人拿出一张纸,把上面“詹姆·扬”的名字划掉,写上“琼·杨”。纸上的抬头,竟然是“搜查令”。

便衣于是进入房间搜查:第一个留学生喜欢摄影,暗房里有用于显影的白色粉末,被怀疑是毒品;范强有胃病,房里有从台湾带来的胃药,那些粉末也被怀疑是毒品;第三个留学生吸烟,也被当成抽毒品烟。于是三个人被抓进拘留所讯问。当晚,他们打电话通知其他保钓人员,大家都很紧张,于是互相邀约去纽约避难。

最后,两名同学被保释出来。范强因为台湾生产的胃药大麻成分超标,当场被起诉。之后,同学们一边请律师辩护,一边写信给台湾药厂请求开具证明,范强才被无罪释放。

而当年暑假,林孝信去申请“护照”延期时,被台当局没收了“护照”,成了一个有家不能回的“黑人”。他没有办法打工,也没有收入,只能靠微薄的演讲费和朋友的接济过日子。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,美国民政局才找到他。1984年,林孝信拿到美国绿卡,这才结束了流浪生涯。

林孝信自嘲:“总算没饿死。我是被逼上梁山,不得不成为一个‘专业保钓人士’!”

对话

保钓运动对台湾意义非凡

导报记者:这么多年,您有想过如果当初没有参加保钓,也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平平安安,谋一份好工作,享受富足的生活吗?

林孝信:我也曾经这样想过,但是保钓找到了我。那时你作为一个有一点良心的知识分子,就没有办法独善其身。在这过程中我对人生了解很多,得到很大的收获。

导报记者:在美国当“黑人”期间,有想过放弃吗?

林孝信:人们告诉我,当时美国有150万个 “黑人”,但像我这样的不超过1000人。而美国也存心收留这些非法劳工,利用、压迫这些弱势阶层,作为他们社会的廉价劳动力。经历过这个阶段,我才看清了美国的虚伪,他们所谓的自由民主都是假的、做出来的。所以,我一直坚定地反对美帝国主义。

导报记者:您作为过几天台湾保钓游行的总召集人,想对民众传达一种怎样的理念?

林孝信:钓鱼岛事件源于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勾结。当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沼,于是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谈判要钱。日本提出要琉球和钓鱼岛。美国认为,如果让琉球独立,一定反日亲大陆,这样的局势对美国不利,所以把琉球割给台湾。而钓鱼岛是中国领土,割让主权会触怒中国,所以把行政权划给日本。实际上,德国二战后道歉,把法西斯种子彻底断根,而日本不但没有反省,军国主义还在强大。所以我们不只是单纯保钓,还是在反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,谁能保证日本若侵占了钓鱼岛后,不会想来侵占台湾?

导报记者:所以,台湾有必要站出来捍卫自己。

林孝信:当然,全世界都知道钓鱼岛属于中国,如果中国人自己不敢站出来,那还算什么?!

导报记者:可是,对于台湾的一些年轻人来说,保钓是很遥远的事情,他们宁愿去担心自己的工作和前途。

林孝信:这是错的,参加保钓运动是成长和学习的过程。在1970年暑假,我们注意到钓鱼岛事件,于是纷纷到图书馆去查国际法、钓鱼岛的历史资料;1971年,经过那次游行的挫败,我们又去查近现代史,了解美国、日本和台湾之间是怎么回事。那时我们才知道,以前对美国的了解有多么片面,台湾当局对美国是多么软弱!

第三次大学习,是在1971年7月9日晚上6点,美国所有电视台插播一条消息:“基辛格已经秘密访问过北京,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邀请,尼克松总统将于次年访华。”这对我们是个超级震撼弹。之前我们充满无力感,对台湾几乎绝望,现在发现还有个大陆好像很有力量,连尼克松也想要去访问。于是,很多保钓人士把眼光放到大陆,保钓运动进入第三个阶段,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。

导报记者:41年后您保钓再出发,发动民间力量起来抗争,会有实际效果吗?

林孝信:民间力量不可或缺。“政府”在每个时候,都会说有它为难的地方。可是40多年前若我们没有站出来,钓鱼岛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日本人的“领土”了。由于我们的抗争,迫使美国只把行政权交给日本,分离“主权”,这才使我们现在站在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,否则现在什么都没有了。

导报驻台记者 林靖东 文/图







上一篇:保钓英雄陈毓祥

下一篇:黄锡麟

推荐阅读
备案ICP编号  |   QQ:000000  |  地址:中国钓鱼岛  |  电话:15038913339  |